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生态治理问题。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国网络生态治理不仅推动了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深入人心,网络空间日渐清朗,网络安全不断增强,还加强了“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生态建设论坛倡导“净化网络生态、促进健康发展”,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网络安全生态增添了新的强劲动力。
坚持人民至上,彰显网络空间人民主体
网络安全为人民,归根到底是维护人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求知求美、创新创造的重要平台,有了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尽晓天下事。网络空间虽然具有虚拟性,但依然是由人民群众的智慧所构建的,是由“现实的人”连接起来的属人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人民期待,维护网络安全,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大数据发展成果的切实权利,让亿万人民在共享网络空间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络安全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在中国特色网络安全事业中,人民是开拓创新的智慧源泉,是应对复杂局势的有力依靠,是积极参与的坚定主力,没有网络安全,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依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首要的是培养人民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身边的网络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发挥群众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的正能量,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线上线下协同联动,共同建设和谐安全的网络生态环境。
凝聚价值共识,推进网络生态法治治理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有效及时的治理规则供给与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是保障网络生态法治治理的前提条件,我国在网络空间治理与安全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网络空间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系列法律的相继出台,保障网络空间人民主体权益、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不断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此外,建立健全网络失信“黑名单”制度和惩戒机制、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理机制、网络安全责任制等制度,依法惩治网络犯罪,保护公民权利。
积极推进网络生态法治治理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将“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指出我国网络诚信建设整体状况持续向好,呈现出规范力度明显加大、诚信机制加快健全等特点,网络空间治理成效明显。但是,网络生态治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纵横交错的治理结构亟需进一步理顺。按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要求,我国网信部门应联合媒体机构、互联网平台,依法加强平台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完善标准化统一化网络认证体系,以期在制度层面推动网络生态治理更加公平、高效、有序。
弘扬新风正气,共建网络家园清朗文化
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互联网领域蓬勃发展,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水军、黑灰产滋生、新型网络犯罪等一系列挑战,国家安全、社会治理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隐患丛生。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秉持“弘扬时代新风建设网络文明”主旨,倡导“像爱护绿水青山一样爱护网络生态,像净化空气环境一样净化网络生态,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新时代网络空间建设提出新要求,也恰恰指明了天朗气清、风清气正是人民对网络家园的美好向往,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是创新网络生态治理的不二选择。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网络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又一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深刻理解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各平台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网络用户发布信息管理,放大权威主流声音,让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无私无畏的互爱相助、浸润心灵的良知义举通过正面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不断强化网络道德培育,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网络文明素养,广泛汇聚共建网络清朗空间的向上向善力量。
(金建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彭若萱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