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今日聚焦》——书写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陇原儿女团结一心,铆足干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随着最后8个贫困县在去年底宣布脱贫摘帽,我们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甘肃脱贫“答卷”。

        2020年11月21日,甘肃对外发布:现行标准下全省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苦尽甘来,不屈的陇原人民创造了减贫奇迹。回望来路,苦甲天下的甘肃,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布楞沟,甘肃东乡一个“悬崖边”的小村子,2012年底,这里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贫困发生率高达96%。这一年,定西市渭源县的元古堆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1500元。

        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2年,全省有贫困人口596万,占全省农村人口近40%,86个县中有58个被国家纳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上17个插花县区,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全省所有市州。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甘肃团审议,提出“五个方面”的明确要求;同年8月的甘肃之行,总书记要求甘肃“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一次次面对面地关心与指导,一句句沉甸甸的嘱托与希望,换化为全省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把打赢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以敢死拼命的精神推动脱贫攻坚。

        省领导带头包抓,以上率下。“五级书记”前赴后继奔赴扶贫一线,2.2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员常年奋战在贫困村。

        一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两州一县”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以实施“一户一策”坚精准脱贫计划为抓手,以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为举措的脱贫攻坚战在陇原大地全面打响。

        过去“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的布楞沟村化茧成蝶,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也落成了,朗朗的读书声传出了大山,曾经被贫穷捆住手脚的乡亲们,轻装上阵,奔跑在致富路上。海拔2400多米的元古堆村美丽战胜贫困,乡村旅游迎来年20万人次的游客,近500万元的旅游收入成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奇迹。

        陇原大地,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去年11月,我省最后8个未脱贫县接受了脱贫摘帽前的 “最后验收”。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临夏县易地扶贫搬迁中心组织搬迁群众成立秧歌队,用矫健的舞步和灿烂的笑脸扭出了新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过去五年,甘肃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累计支持174.9万户农村群众完成危房改造,解决了近700万人住房安全问题。

        被大山阻隔的仁义村,曾是西和县出了名的“上访村”,群众观念落后,精准扶贫刚开始时,全村没出一个大学生,适龄孩子大部分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务工了。

        扶贫扶智,教育先行。我省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工作台账,指定包抓干部控辍保学,分类施教,加大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力度,确保适龄学童稳定入学、就近入学。目前,甘肃已动态消除义务教育辍学现象。

        作为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镇原县,缺水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如今,打开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流遍千家万户,以前到处找水吃的三岔镇大塬村村民常世虎,现在可以放心大胆地搞养殖。

        紧盯脱贫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集中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3+1”冲刺清零专项行动,采取“过筛子”的办法,分门别类制定实施方案,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消除死角盲区。目前,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县乡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空白点”已全面补齐,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西和县蒿林乡杜林村,赵芳兰背着瘫痪的丈夫四处寻医,家境入不敷出。

        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杨存彩妻子早逝,儿子几年前出意外欠了一屁股债。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摆脱贫困,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我省组织40多万名干部进村入户盘家底、算细账,帮助65万户261万人制定脱贫措施,一户一策,精准“绣花”。

        在扶贫干部的把脉问诊后,借助精准扶贫贷款,帮赵芳兰在家门口做起了小买卖,帮杨存彩发展起了养殖,被生活折磨的他们有了目标,有了奔头。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眼下,劳务输转再次迎来高潮。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省很多地方和对口城市接洽,通过“点对点、门对门”的方式包车输送务工人员,确保务工农民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

        要彻底巩固脱贫成果,关键看产业。产业兴,则脱贫稳。脱贫攻坚,我省坚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将政策、资金、项目、力量等切实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苹果是礼县的主导产业,面对苹果产量高而不精的现状,在礼县挂职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干部刘建勇,帮助果农引进设备,制定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促进礼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扶贫扶到根上”,我省因地制宜培育“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在干旱贫瘠的陇中黄土旱塬形成了苹果、中药材种植区;在临夏、甘南等“三区三州”形成了牛羊养殖产业带;在河西走廊广袤戈壁滩上建起了现代化智能温室,种出了“明星蔬菜”。 目前,甘肃高原夏菜产量居全国第一,中药材、马铃薯、苹果产量居全国第二,肉羊存栏量居全国第三,肉牛存栏量居全国第九。

        2013年至今,甘肃减贫552万,超过一半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

        产业兴,才能百姓富。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新动能破茧而出、新引擎孕育集结,脱贫产业早已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乡村旅游、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带来新理念、新要素。

        随着去年底甘肃省对外发布,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陇原大地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由此得到历史性解决。陇原人民用生态之美、产业之美、砥砺奋进之美战胜苦瘠。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跃上起点,甘肃正在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编辑:杨 晨

        责编:王红岩

        主编:李亚军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